Profile Photo
即时的你我她
  1. UAPP
  2. YC
  3. 归档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47岁的司马光正处于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点,经过多年的准备,他向英宋呈奏了八卷的《通志》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讲的《资治通鉴》的前身,司马光即将实现通过编修史书来巧妙参与政治的愿望,也由此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
这八卷书被英宗仔细观阅后,大为赞赏,就命令司马光继续编撰,并改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还下令在崇文院设立书局,给了司马光自主挑选助手和借阅皇家密阁藏书的权利。后来宋英宗的儿子宋神宗继位,更加重视司马光的编纂工作,重新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预先亲自撰写了序文,历时19年后,这部从战国写到五代的史书终于定稿,刊印出版,因为扉页上有着皇帝御制的序文,在之后的动荡局势里没有遭受焚毁打击,才能传承至今而未断绝。
《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和主要内容
司马光在史学方面造诣极深,对编纂工作也极为严谨负责,他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纂方法,即集体编写、分工协作、环环相扣、主编把关的科学方法,从发起凡例到拟定提纲都亲自动手,再加上协助他修书的刘恕、范祖禹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书稿编成后,又反复校订,数次删增,最后才成书。
在史书地位上,《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这部史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包含有野史、实录、谐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古籍文献。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政治史事。全书按历史朝代分为16纪,一共是《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司马光的生平
至此我们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下司马光的生平背景,除却国人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司马光砸缸,不太为人熟知的是,司马光在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地位同样卓越。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在思想高度上,《资治通鉴》反映出了司马光所具有的客观、公正的辩证思想。司马光认为礼制、纲纪是不容侵犯和践踏的,这关乎国家的兴亡、社会的稳定。司马光虽然谨守君臣之礼,但并没有因此而隐讳封建君王在政治上的过失。司马光还认为,要想让国家繁荣富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重视人才,善于选拔和使用人才。
在文学成就方面,司马光本就是一代文学大师。虽然因为致力于政治和历史没有列入唐宋八大家,但通篇读去,他的语言既详细周全,又不失简洁明了;他的文笔既精湛优美,又不流于高深古奥;他的文风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在当今,尤其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资治通鉴》的价值评价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社会名流均争读不止。它囊括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历史状况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现今执政实务和经济实践等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元著名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说:“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中至当,开拓心胸。着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必因循而不致失坠。”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他曾感叹:“《资治通鉴》看了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十分难得的好书噢!“
这里我们借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与君共勉:”总而言之,《资治通鉴》是宋朝以前千余年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我们学习传统政治智慧的最佳入门之作,书中总结的有关治乱兴衰的“经世大略”,无疑是以治国理政为主体的管理学的最高层次.甚至可以说,是否用功研读过《资治通鉴》,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衡量政治人才的一个标准。

评论
热度(3)